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东艺将迎王健归国独奏首秀,为好音乐赋予好故事_世界今日报

发布时间:2023-04-13 22:07:51 来源:百度新闻

2023浦东文化艺术节将于4月18日开幕,42场精品剧目将于全区十大剧场上演,用“艺术的盛典、人民的节日”,为浦东开发开放庆生。其中在4月28日,享誉世界的大提琴演奏家王健,将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带来归国后的独奏音乐会首秀。

想要听懂王健的音乐,不如先听听他说什么。日前,王健率先做客东艺“社会大美育”课堂品牌活动“lutalk·东方城市之光”,携手著名指挥家、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畅谈“中国古典乐的30年”,为好音乐赋予一段好故事。

用“世界的语言”


(资料图)

讲述“心灵的故事”

在国际舞台上驰骋多年后,今年3月,54岁的大提琴演奏家王健从欧洲回到阔别三年的上海,回到母校上海音乐学院执教,并于3月23日主讲了第一节线下专业课。5天后的3月28日,上午10点半,东艺正式发布了一个月后的演出讯息。两小时后,音乐会门票几乎告罄,主办方火速加座,一票难求。

王健的归国,对上海爱乐者来说不啻于一件大事,他带回来的不仅有他那极具古典人文气质的演奏,还有对中国古典音乐发展的冷静观察与思考。

王健在“lutalk·东方城市之光”活动中表示,过去30年间中国古典乐的首要变化,就是硬件的发展。1985年,他离开上海去往美国求学,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回国演出,但那时还没有专业的音乐厅。1996年,他与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在上海演出时,甚至只能在上海体育馆“将就”,为了更好地聚拢声音,并增添身临其境的感受,现场用纸板做了一个皇家音乐厅的背景。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当王健参与北京国际音乐节时,“那感觉完全不一样了,从最小的细节到最大的概念,都已经和国外最高级、最重要的音乐节完全接轨了。”

身为王健几十年的老友,余隆与王健都认为,古典乐在中国虽然最初是“舶来品”,但现在已是“世界的语言”。余隆以曾与王健合作演绎、融入古曲《梅花三弄》的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为例表明看法:“通过‘世界的语言’,你可以传递中国声音,把中国的文化、艺术、情怀传播到世界。”

在王健看来,古典音乐作为“世界的语言”,讲述的依然是自己的“心里话”:“音乐就是这样,它能在一瞬间让我们打开自己心里的窗户:你的艰辛、快乐大家都能感同身受,你的挫折、渴望大家都能理解同情。音乐的力量非常强大。”

历尽千帆

归来仍是少年

4月28日在东艺带来归国独奏音乐会首秀前,4月17日,王健与上海交响乐团抢先一步,将在上交音乐厅带来一场“健”面会。“谢谢东艺给予上交这次机会。”余隆说,这体现出两家文化机构对这位音乐家的最高致敬。

王健与上海交响乐团的初次合作,还得回到12岁就读上音附小时。“这是一场庆祝六一儿童节的音乐会,因为我年纪小,所以被选上了。”王健自述,他当时只会拉《海顿: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但这是当时刚刚整理发现出来的“新曲子”,上交没谱子,这事就搁置了,转而就选择合奏圣桑的大提琴协奏曲。

“我就花两个星期把谱子背了下来,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一身冷汗,那时不懂,没有压力,现在绝对不敢……”王健说到这里,全场观众都笑了。“那这次与上交演奏什么曲目?”活动主持人曹可凡问。余隆笑答:“这次上交有谱子了,就演王健12岁时没演成的《海顿:c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回到上音母校任教,看着老校园、老琴房,王健颇有触景生情之感:“人生就是这样转过一圈,时间都去哪了?”他感慨道,音乐的伟大,是能把内心中一张发黄的照片,变成五彩斑斓的现实;音乐是一种情感,它具有一种跨越时间的力量:“我们听到巴赫的音乐,就能感受到思想在音乐中永存。我们也有幸通过我们自己的音乐,把人生、精神存续下去。”

上观号作者:浦东观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