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长三角科技产业创新论坛暨AI大模型产业应用高峰论坛现场。上海国创中心供图
【资料图】
中新网上海5月28日电 (高志苗)随着Chat-GPT的“出圈”,AI大模型走入大众认知。
2023年以来,中国各大科技公司也先后推出自己的大模型产品,复旦大学MOSS系统,商汤科技的日日新(SenseNova),竹间智能的魔力写作……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国内已有30余个AI大模型发布。业界普遍认为,2023年是以人工智能第三代开发范式为牵引,大模型+AIGC的发展元年。
5月27日,第二届长三角科技产业创新论坛暨AI大模型产业应用高峰论坛在上海漕河泾举行。上海正在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发挥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上海先后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创新行动计划,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全国首部AI省级法规《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等一系列相关制度配套和政策创新,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宏韬在论坛上表示,上海积极构建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形成“2+3+6+4+5”的完整产业体系。人工智能是上海重点部署的三大向导产业之一,其中超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是人工智能从专业智能走向通用智能的关键技术。
在上海国创中心理事长黄岩看来,OpenAI研发的GPT-4以及国内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大模型相继亮相,激发人们对AI技术的关注和探讨,人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AI大模型具备多个场景通用、泛化和规模化复制等诸多优势,被视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研究方向。对于AI大模型公司而言,大模型的应用离不开商业场景的塑造,产品落地也离不B端、C端商业模式破局。
2023年2月,复旦大学发布类ChatGPT的对话式大型语言模型MOSS,开启国内大模型先河。复旦大学教授、MOSS系统负责人邱锡鹏介绍,大型语言模型将加速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为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未来将引爆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数据和算力效能,并催生海量的商业新模式。
商汤科技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田丰强调,大模型是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重要起点,AGI具有多元技术路径,通过“基模型+人类反馈”新范式,解决海量开放式任务;伴随AI技术升级和大模型成熟,生成式AI将极大丰富应用场景并商用落地;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端的治理政策已经发布,高效率、低成本、规模化的AI基础设施成长迅速,将进一步夯实大模型发展基础。
“任何一项伟大的技术从研发到商业落地都离不开长期资本和产业资本的助力。”黄岩从投资角度分析“AI大模型后的投资机会”,他认为针对AIGC投资核心关注两点,即针对创新项目,要重视管理层技术背景、战略眼光、商业落地能力、是否专注与高效;针对AIGC产品落地,要关注市场规模、技术门槛、定位。
“未来,大模型开放性的生态至关重要,包括数据、算力、算法等的开放性。需要基础研发机构、训练数据提供方、行业应用企业、AI算力服务商‘四位一体’多方相互合作,只有好的开放性生态,才能把最合适的AI2.0技术融合到一起,形成全球领先的AI工业化产品。”田丰说。
此次大会是在上海市经信委、徐汇区政府、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指导下,由上海国创中心、漕河泾开发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机融合智能专委会联合主办。(完)
翻译
搜索
复制